
有一句话说,当你不是在进步时,你就是在退步。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极端,可是如果真的去想想,其实是有原理的。设计的世界里,瞬息万变,可能今天会出一个设计方法,明天可能会再出一个设计方法去推翻今天的方法,如果你的想法永远停留在昨天,那么你只是在设计着过时的「设计」。
所以,让我们来聊聊关于「设计师」的故事拿到需求,马上开始绘图今天 PM 给设计师 Jane 一个需求文档,是一个关于 OA 审批的需求界面,PM 也贴了几张竞品系统界面做参照。Jane 拿到原型后,看了一眼,然后就开始动手绘图。2 个小时后,PM 收到初稿设计图,他心里想,「嗯,不错,这速度还可以」, 然后他打开文件,看了 1 秒, 2 秒,3 秒……突然火气上升好几度,原来 Jane 完全照着他给的参考界面,重新画了一次。而且有些设计没有依照需求文档,却随着参考界面画了一样的图……PM 生气的原因,设计师 Jane 完全没有思考,直接照搬。
设计稿完全看不出设计的价值,只是重新画了一遍。设计师 Jane 甚至没有问过他,关于需求的配景,页面的优先级,想要展示的重点是什么,就直接设计。PM 心里很怀疑 Jane 基础不相识需求是什么。
设计师 Jane 不卖力的态度,让他也火大。所以他决议找她聊聊。小剧场:PM:速度不错,可是需求你是照需求文档来的么,怎么似乎有些不大对啊Jane:没有啊,都是照你需求来的,另有你提供的参考PM:….PM:头部展示信息的部门,太紧凑了,所有信息都挤在这里了,优化下。Jane:你给的参照不就是这样的么,信息这么多,固然会挤PM:….PM:我给的是参照,不是照抄,详细出现和页面结构的方式,固然是要你发挥设计师的才气,可是你就直接照搬,而且这么乱,完全没有设计。
这样的案例实在看到太多,设计师绘图前没有对需求举行梳理,直接就照搬产物司理或同事给的「所谓原型」。设计师自己没有主动去相识真实的需求,而且完全依靠产物司理给的内容,就直接开工,效果只是做了「美工」的事情,却没有到达需求自己真正的要求。
不重视细节PM 岑寂了五分钟,主动回来和设计师 Jane 详细相同了需求的问题。设计师 Jane 也重新梳理了需求,相识整个页面要转达给用户的信息是什么。
Jane 回去重新设计了一版,基于对需求的进一步明白,她也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调整。7 个小时后,设计师 Jane 重新提交了二稿设计给 PM, 这次 PM 满足多了,页面结构更合理,信息也没有挤在一起,优先级低的信息举行收拢,让页面整体更有条理。
可是 PM 还是发现了新问题。小剧场:PM:这个按钮是不是没和下面表格对齐?这人名填充能不能不要用张三、李四,太假了,找个真实点的吧……Jane:人名就是占位,有什么关系PM:虽然这是 demo,可是不要让产物散发出一种「我很山寨」的感受,这样客户怎么能放心为我们的产物买单呢?对齐、间距、样式统一,这些看似很「简朴」的问题却经常发生,这自己就是一个问题。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设计。或许你以为这样的小问题没什么,不会影响产物。
但其实这个是态度问题,坏习惯都是从小细节开始养成,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它成为习惯的一部门,成为性格的一部门,然后就酿成你我。数据填充问题,建议用相对真实数据填充,如果不知道,可以去问产物或开发。如果数据涉及敏感,可以在脱敏后展示。真实的数据会让整个设计越发「活」。
填充时,还会遇到字段长度问题,如果过长要怎么处置惩罚,要在页面上作示例,不要想固然以为前端开发都知道要「……」来处置惩罚或者换行全部展示,你真的想太多,前端基础不管……而这样无疑增加后期设计验收的时间和精神,不仅仅是你的,开发同学的时间和精神也是。而且会让开发同学以为你很不专业,所以多做一步,双方都少返工。
好比,有个字段是形貌,这个字段要思量最多允许用户输入几多个字符。当显示在表格中,显示几多要截断用「……」来展示,hover 显示全部。
或者因为该字段特殊性,就是要完全展示,那就要思量换行的设计。如果这个字段是在详情页展示,是否就要完全展示,这都是需要斟酌的地方。虽然这是个很小的细节,可是其实要思量的事情许多,有时候纷歧定会体现在设计上面,可是设计师要自己清楚规则是什么。
永远的伸手党设计师 Jane 今天要做一个动效设计,发现自己似乎没有这类网站收藏,她就问了隔邻设计师 John小剧场:Jane:有没有好的动效网站推荐啊John:有的,我找下1 分钟后,John 发了好几个动效网站给 Jane3 个月已往了,设计师 Jane 又要做个其他动效,可是她发现上次的网站找不到了,网址也忘记生存Jane:上次的动效网站再发我下吧,我之前忘记生存了John:好的生活当中,不知道你是否会遇到这样的人,总是问你「这个怎么做」「谁人网站推荐下」等等,这里想强调的不是资助别人欠好,或者说寻求别人资助就差池。而是自己是否先查找过,当从别人那获得想要的「资讯」时,是否多做一步,生存收藏,消化吸收。造就自己成为主动的人,支付价格学会的工具,才会酿成你的工具。
任何在网络上可以查到的资讯,不要问别人。你对查到谜底感应怀疑,再和别人讨论,那是另一件事。Yes Designer !XX 产物问题反馈 QQ 群:用户 Tony:这个新建产物,能不能增加些字段?设计师 Eric:可以的,要加什么。
用户 Tony:产物标识、产物联系人、所属都会、联系电话、联系地址、PID……产物 Richard:我看到 XX 产物,有个很有意思的功效,我们产物也要加上,别人有的,我们也要有。设计师 Eric:好的大家应该都有看过金凯瑞 Jim Carrey 的「好好先生 Yes Man」,剧中男主角因为对所有人都说 YES,他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事,也因此遇到女主角,happy ending……可是如果设计师也这么做,这或许就不是你的 happy ending 了这两个案例,我经常遇到。业务方想加个字段,加个功效。
可是问题不在于需求自己,而在于设计师对需求态度。不要对接到的需求,全盘接受,固然也不要全然否认。许多时候会发现这个需求是不合理的,或者这是伪需求。
要主动挖掘需求的盲点,相识它,不要被业务方给出的解决方案疑惑,用全局视角去看待这个需求,去评估其合理性。只管让需求方提供文档或原型,利便后期追溯。口述需求,容易发生误解,有文档的话需求也会越发清晰。
梳理完需求后,再拉需求放过一下需求,究竟人与人之间的明白是有 gap 的。可以让需求方拉集会,技术和设计同学都需要到场,如果涉及业务,最好也拉业务一起。
这可能是一个循环的历程,也不要太纠结为什么需求方没理清楚就找你,需求有时候也需要重复推敲才完成。事情当中总是会遇见「很美意」的一些人,他们给你提需求的时候,也同样提供的解决措施,有些时候他们提供的想法真的挺好的,眼前一亮。可是有些时候,却是「不合适的建议」,所以设计师要能分辨他们提供的建议是否适用于现在的产物,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时,都是主观的从小我私家的角度出发,小我私家的利益着手,会选择性的忽略对全局产物的影响。
可是,设计师却要更全局的去看待,一个小功效点的添加有可能会影响其他的地方,如果没有全局的评估,设计的事情会让你酿成「不是在挖坑的路上,就是在填坑的路上」。为了反驳而反驳小剧场:PM: 这个设计看起来怪怪的,能实验下其他结构么?设计师 Rita: 不会啊,用卡片是主流啊,XX 产物也是用卡片。每个设计师都把自己的设计看成孩子一样的溺爱,一旦有反驳意见的,反射性就反驳,容不得别人半点质疑。
设计自己就是开放的,先不去判断对方建议是否是好的,要先去接纳别人的建议,再去思考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,也可以多想下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问题。固然最后的决议还是要你做。最后的二三句有人会疑惑说,如果 PM 或交互已经给出详细的原型了,视觉设计师还要不要再去理一次需求,这不是在浪费时间么,而且会不会让 PM 和交互以为,在挑战他们。
我想说的是,设计,一定会遇到冲突,一定会有分歧。每小我私家都有自己对产物的明白和思考,而且都市有自己遗漏的地方。我想大家都市遇到,设计师以为这个设计已经很完美了,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,这个设计是有问题的,当初自己怎么会没想到这个 bug。
同样的,虽然 PM 或交互已经画好原型了,可是设计师仍然要去梳理,只有明白产物,才气画出更好的视觉,不要让自己只是在做美化。PM,交互,视觉,角色差别,大家看待需求的方式也是完全纷歧样的。简朴来说 ,PM 会更看重整体产物的目的、战略、架构,主要功效等。
交互则会更注重产物与用户的关系,整体人机交互是否顺畅,产物的可用性,用户在使用这个功效时,是不是能到达他想要的效果等等。视觉则是让整体设计在友好交互的前提下,可以越发悦人的眼目,更让人以为在使用中获得愉快感。PM 和交互做好了他们的天职,而设计师也要做好自己的天职。只有深入相识需求,才气更好的设计。
大家是一个团队,不是谁找谁的问题,而且站在自己的位置上,愿意支付努力来堵住团队的破口,让产物可以更好的出现给用户使用,从而体现产物的价值不需要把自己定位成 XX 设计师,要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师的定位,不要给自己画框框,然后住在内里。当用框框限制自己只做什么事的时候,也限制了你的能力。
本文来源:开云App官方下载-www.shcxdq.com